习惯性流产也称复发性流产,指有连续2~3次以上自然流产者称为习惯性流产。每次流产往往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,其流产过程与一般流产相同,根据习惯流产时间性,分为早期习惯性流产或晚期习惯性流产。早期习惯性流产指在妊娠12周以前发生流产,晚期习惯性流产指在妊娠12周以后发生流产。
其诱发因素可以包括多种生理、遗传和环境因素,常见的包括:
染色体异常:胚胎在受精时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异常(如染色体数目异常、结构异常),是导致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子宫结构异常:如子宫内膜异常发育、子宫纵隔、子宫筋膜缺损等,可能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。
免疫因素:包括免疫系统异常反应,可能导致对胚胎抗原的免疫反应,影响胚胎发育。
内分泌失调: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、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异常,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准备和维持。
血液凝固异常: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血液凝固功能异常,可能导致胎盘血液供应不足而引发流产。
感染:某些感染,如巨细胞病毒、弓形虫等,可能增加流产的风险。
母体年龄:高龄孕妇流产风险较高,尤其是35岁以上的孕妇。
生活方式因素:如吸烟、酗酒、药物滥用等,可能增加流产的风险。
环境因素:如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或辐射等环境污染,也可能影响胚胎的发育。
诱发习惯性流产的因素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。对于经历过习惯性流产的夫妇,建议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评估,以寻找潜在的诱因,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
温馨提示:通过以上内容介绍,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大概的认识,希望在生活中能够做好预防工作,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,以便早日摆脱疾病困扰。